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

GLOCK 17 的緣起

GLOCK 17 編號的緣起,網路上有許多說法,以此槍為 Gaston Glock 申請的第十七項專利,最為普遍.

我一時好奇,在歐洲專利局網站上搜尋 Gaston Glock 名下的專利:

http://worldwide.espacenet.com/searchResults?page=0&ascending=true&DB=EPODOC&locale=en_EP&query=glock%2c+gaston&sortField=prd&ST=singleline&compact=false

在1981年的手槍專利之前,只找到12個.或許這資料庫有遺漏.或者這其實是 Glock 第17個發明,而前面的16個發明,並沒全拿到專利.

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

Glock: The Rise of America's Gun

這篇讀書報告寫到現在,盡提到 GLOCK 公司發跡的故事.其實本書另一個主軸,是美國過去二十年來,槍械在美國社會引起的爭論,以及 GLOCK 在這過程中扮演的角色.這部份.做為一般老百姓了解美國槍械文化的讀本,很有價值.

槍械可說是美國社會最具爭議性的話題之一.本書自八十年代末期,GLOCK 進入美國時開始, 一路敘述擁槍反槍兩陣營之間的鬥爭.作者的看法可說是中間偏右,指出了禁槍陣營許多大小動作的荒謬之處.不過另一方面,作者支持某些箝制擁槍權的作為,例如加強槍械交易管制, 禁止目前可不經犯罪紀錄調查的私人買賣.作者也將 NRA 描述為擁槍激進派,對此組織的強硬作風,頗有微詞.這些個人觀點,自不需全盤接受.

我在九十年代初期踏上美國.不過當時只是個留學生,對槍械議題毫不關心.現在讀起當時的故事,以古對今,耐人尋味. 例如柯林頓執政時,大力推動禁止容量超過十發的彈匣,卻留下准許現有彈匣繼續流通的漏洞.GLOCK 和其他槍廠日夜不停,在禁令生效前大量生產高容量彈匣.槍民們也瘋狂購買,自用囤積均相宜,以致此階段流入民間的高容量彈匣,數倍於平時.過去幾年,歐巴馬不敢採取大動作禁槍, 卻同樣有著推銷槍彈拚經濟的作用.禁槍尺度的搖擺,只是讓商家數鈔票數到手痠,徒增玩槍老百姓的經濟負擔.絲毫看不出是否有助於維護治安.

美國槍械文化近年來一項重大改變,是攜槍證照制度的興起,以及所謂堡壘法保障的用槍自衛權.作者為了體驗攜槍用槍,特向 Massad Ayoob 大師及其女友 Gail Pepin 求教,並以觀摩角度,參加了一場IPDA地方性競賽.作者對於合法用槍自衛的尺度,似乎有點保留,但是基本上,整個看法還算是正面.

寫了一堆,也該做個結尾.

此書作者訪談多位具名的 GLOCK 早期幹部及相關人士,以及某些匿名資料來源.但這究竟並非 Gaston Glock 授權傳記.Glock 本人及公司上下均拒絕受訪.少了核心人物的看法和論述,是此書最大的遺珠之憾.另外,此書的定位並非專業參考書籍,對於 GLOCK 的設計及性能,著墨不多.作者專注於美利堅之槍的興起,也忽略了 GLOCK 手槍在全世界各地的成功. 

雖說如此,這本書還是值得推薦.美國槍友們身歷其境,讀起來更容易引起共鳴.

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

Glock: The Rise of America's Gun

GLOCK 引進美國初期,雖是為了滿足警方需求,但 Walther 深知民用槍械市場才是利基所在.面對這個長期由美國本土槍廠盤據的戰場,GLOCK 自然無法招待眾多槍民看脫衣舞,但是祭出幾項傳統行銷手法,依然有效.

美國大多數槍械刊物出版社,深怕槍廠撤掉廣告,對於新產品一向報喜不報憂,等同槍廠的宣傳機器.前面提到 Soldiers of Fortune 總編輯 Kokalis,在第一時間專文介紹 GLOCK 17.其實 Kokalis 和 Walther 早已是商業夥伴.魚幫水,水幫魚,在美國槍械業正常的很.GLOCK 早期在雜誌上的高曝光率,當然也不僅是產品優秀,值得報導.  

廣告文宣之外,GLOCK 也將置入性行銷,發揮到淋漓盡致.許多槍友公認 GLOCK 初登大眾媒體,是在 Bruce Willis 主演的 Die Hard 2 電影.本書揭露眾人不知的內幕,是這並非偶然,而是 Walther 直接找上 Cinema Weaponry 道具公司,主動運作的安排. 

置入性行銷在槍械業不是新鮮事.Colt 多年前就發現西部牛仔片促使老式左輪槍大賣.  銀幕硬漢 Clint Eastwood 在 Dirty Harry 的經典畫面及對白,也不知幫 Smith & Wesson 賣掉多少把麥格農大左輪. 不過一般來講,美國槍廠並不刻意經營和好萊嗚的關係.許多道具公司想拿批發價都拿不到.有些槍廠就算配合,也限制自家產品只能給正派角色使用.GLOCK 則是葷素不忌,只要能上銀幕,就算在大壞蛋手中也有廣告效應.另外 GLOCK 也給好萊嗚各道具公司大方優惠.槍械顧問們自然大力配合,盡量將其產品塞到大小明星手中.

GLOCK 多管齊下的行銷手法,那一項最有效,見仁見智.以我個人而言,生平第一次打手槍挑上 GLOCK 17,以及第一次買手槍選擇 GLOCK 19,都受到其廣泛知名度影響.新手上靶場或槍店,櫃子裡幾十把手槍,許多看都沒看過,當然是從 GLOCK 之類的大眾品牌先玩起.不過我還是認為 GLOCK 在美國民間市場的成功,警用市場的高佔有率功不可沒.這如同美軍 M9 手槍定案後,Beretta 92 系列大賣.軍警專業人士加持,在民間有著高度引導作用.

前面的報告,沒提到 GLOCK 刻意壓低軍警報價和祭出舊槍換新槍等手法,讓各警局樂意採用.我不知公司高層是否如此洞燭機先,不過事實證明,賣給警伯不賺錢並無所謂,日後可從活老百姓身上全賺了回來還不只.

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

Glock: The Rise of America's Gun

家父在我小時候棄文從商,或因個性木訥耿直使然,始終不得意,因此極力栽培我們兄弟倆走向專業路線.我年輕時,坦白說,也不怎麼看得起靠一張嘴混飯吃的生意人.職場混跡20年之後,這心態早就被修正.靠著一張嘴吃香喝辣,比起整日辛苦動手才能混口飯吃的我輩,高明太多了.

言歸正傳.GLOCK 在美國的成功,靠的不盡是產品優秀,行銷手腕也居功至偉.Walter 一開始就廣邀全美各地警局射擊教官,到喬治亞州 Smyrna 市 GLOCK 美國總部所在地觀摩.行程安排除了各種講習和實彈射擊體驗,還經常招待客戶到亞特蘭大市首屈一指的脫衣舞俱樂部 Gold Club 狂歡.當事人受訪時,均堅稱並無性招待情事.但是公司慷慨買單,讓客人帶舞孃進小房間,布簾後一對一表演脫衣舞.究竟發生什麼事,用小頭想也知道.GLOCK 深耕警方人脈,各單位採購手槍時,這些教官的意見,發揮關鍵性的作用.

GLOCK 在自家地盤,印證了廣告業鐵律 Sex Sells 之後,再接再厲,聘請 Gold Club 當家舞孃 Sharon Dillon 擔任槍模.為了增加一點專業氣氛,還安排她先上足四天 GLOCK 課程.班上其他學員均是男性軍警界人士,對於美女出現,自然十分好奇.GLOCK 公司教官一律以無可奉告做為回答.Sharon 在班上的表現也令人跌破眼鏡,不論紙上課程或實際射擊成績均佳.眾同學認為她是秘密受訓的 CIA 情報人員.

Sharon Dillon 於 1990 年拉斯維加斯 SHOT Show 首度露面時,引起一陣騷動.眾多業者將 GLOCK 攤位擠到水洩不通,甚至連競爭對手的高級主管都過去欣賞美女.有客戶私下向 GLOCK 業務代表商量,若能安排和 Sharon 共度一宵,給張百萬美元的訂單,不是問題.

我好奇之下 上網搜尋 Sharon Dillon 的照片,只找到這張廣告:


雖說只看的到北半球,但也足夠證明事業線確實有作用.

Glock: The Rise of America's Gun

GLOCK 明明是奧地利公司.雖說在美國設廠生產,但是書名將它稱為美利堅之槍,看似掠人之美.不過繼續讀下去,很快就發現作者的用意.這家公司在西歐雖已展頭露角,但是成為全世界有名的槍廠,靠的卻是美國.GLOCK 手槍短短二十多年,不僅打下市場,更成為美國槍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.

GLOCK 在美國的成功,如同它的誕生,靠的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機運.80年代美國毒品問題惡化,黑道火力升級,使用半自動手槍犯案者越來越多.當時聯邦及地方執法人員,普遍配備左輪,槍戰中持續火力無法相比.各地警察單位,開始出現值勤槍枝升級的呼聲.

一名自奧地利移民,在美國經營槍械中盤生意的商人 Karl Walter,翻閱德文槍械雜誌時,看到某家名不經傳的公司得到祖國陸軍手槍訂單的消息,引起他的注意.1984年,Walter 與 Soldiers of Fortune 總編輯 Peter G. Kokalis 前往歐洲考察,在維也納一家槍店,首次接觸到 GLOCK 17.Walter 的反應和許多人相同,認為這槍醜不拉幾.不過也很快發現它容彈量高,構造簡單,容易操作,非常適合警察使用. 

Walter 馬上聯絡 Glock,討論進口美國的可能性.Glock 當時剛接到奧地利陸軍兩萬枝手槍的訂單,正在蓋廠房建立生產線,同時對美國十分陌生,壓根兒沒想到這方面.不過 Walter 的說服力驚人,爭取到 Glock 首肯,在美國開設分公司,由 Walter 負責市場銷售.隨行的 Kokalis 也沒閒著,在 Glock 家中靶場試射,留下深刻印象後.寫了篇文章刊登在自家雜誌上,將 GLOCK 17 形容為 Plastic Perfection,打響進軍美國的第一槍.

同一時間,美國國防部經過北約官員介紹,邀請 GLOCK 參加下一代軍用手槍競標.我在網路上看過的說法是 GLOCK 17 不具備外在保險及重複擊發啞彈的能力,沒正式參賽就出局.不過本書卻說 Glock 一開始就拒絕競標.原因是無法在規定時間內提供足夠數量的測試槍枝,也不同意接受獲勝者還得和其他廠商競標生產合約的安排.

美軍透過交流活動,還是取得了多把 GLOCK 17 作為研究.軍情單位十分關切塑膠槍身可能容易瞞過X光安檢,被恐怖份子用來劫機.這消息有意無意間,被美國國防部官員透漏給媒體,一時引起反槍陣營騷動.美國國會醞釀立法禁止進口 GLOCK 手槍.紐約市手腳更快,市長一聲令下,禁止市內販售 GLOCK 手槍.

不過如同廣告界人士所說:世界上沒有負面知名度這回事.反槍陣營越針對 GLOCK 手槍筆伐口誅,越引起槍界的興趣.GLOCK 美國分公司原本將首年業績目標訂在8,500枝.沒想到在丹佛市槍展正式上市的第一天,就接到超過兩萬枝的訂單.

GLOCK 對於美國各級政府的態度,自然也沒忽視.發動軍警界人脈,盡力闢除反恐維安方面的顧慮,證明機場X光機可輕易偵測到行李中夾帶 GLOCK 手槍.還由 Gaston Glock 親自出席國會聽證會,介紹他的產品.國會最後決定放過 GLOCK 手槍.原本禁止販賣 GLOCK 手槍的地區,也一一撤銷禁令.

1986 年在邁阿密發生震驚全美的槍戰.FBI 探員因火力不足,傷亡慘重.GLOCK 正好於此時在美國打下灘頭陣地.天時,地利,人和,三大因素皆具.短短幾年,就成了美國警用手槍市場的主流.

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

Glock: The Rise of America's Gun

上星期逛公立圖書館,無意間發現這本書:

我目前雖然不是格拉克手槍使用者,但是對這家公司的發跡,還是有興趣了解.當下借回家當課外讀物,在此做個讀書報告.

Gaston Glock 發跡前的正職,是奧地利一家汽車散熱器工廠的主管.他創辦的 GLOCK 公司只是副業,用一台俄羅斯制二手沖壓機,製造小金屬零件.有訂單時,Gaston 上班前將機器設定好,開機後由幾個工人顧著,做到足夠數量就關掉.他老婆則負責記帳.

Glock 生產的軍刀和刺刀,拿到軍方訂單,因此有機會在國防部走動.某次拜訪客戶時,Glock 聽到兩名軍官討論奧地利陸軍採購新手槍不太順利.他主動詢問如何競標,兩軍官的第一反應是捧腹大笑.不過 Glock 並沒因此氣餒.他運用人脈,找上國防部長,居然讓他爭取到競標機會.

當時 Glock 手中別說沒成熟產品或樣品,連任何型式的槍枝都沒做過.得到競標機會,甚至日後出線,並不是什麼千里馬碰上伯樂的浪漫故事,而是政治角力無心插柳的幸運者.Steyr 雖是奧地利歷史悠久的槍廠,又是國營企業,但是開發不出讓奧地利陸軍滿意的手槍.眼看公開招標,訂單可能花落別家,Steyr 大肆炒作國防自主,國槍國造的口號.奧地利國防部雖不看好 Steyr ,但也不敢貿然採用外國產品,引起政治風暴.此時冒出個 Glock,正好給國防部多了一項選擇.

GLOCK 17 的研發過程,外界已有許多記載.此書的敘述基本上相同,但是強調了奧地利軍方積極培植的態度.陸軍派出兩名具有豐富經驗的軍官,協助 Gaston 了解需求,制定規格,並審核各項設計細節.這把槍與其說是 GLOCK 公司為奧地利陸軍量身訂做,不如說是陸軍抓著 Glock 的手,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手槍.正式展開競標後,GLOCK 17 打敗所有對手,不令人意外.

說起 Glock 的手,書中提到他在家裡蓋了一個小靶場,每晚親自試射樣槍,但一律只用左手持槍.這並非試驗什麼強手弱手操作,而是因為他是右撇子,萬一樣槍膛炸傷到左手,還可用右手畫設計圖.

Glock 在這過程扮演的角色,不是外界想像,用高度智慧決定一切的總工程師,而是擔任計劃管理.他的自知之明,充分尊重使用者以及槍械設計專家的意見,正是 GLOCK 17 成功的祕訣.技術方面,他個人的貢獻,主要是工程塑膠的務實經驗,以及在設計各階段重視可製造性的眼光.所有金屬零件均可用CNC製造這一點,日後成為 GLOCK 獲利率遠高於同行的關鍵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