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

滿腔國魂,一時衝動敗下的小東西

前幾天在網路上閒逛,看到有人在賣幾項小東西.一時鄉情作祟,連照片都沒看到,就回應"我全買了" .

今天順利收到.從郵寄方式,可以看出至少在美國,這並不是管制品.



打開一看,賣家貼心的用上環保材料包裝.



關子賣到這裡,也該揭曉了.在台灣當過兵的五六年級學長同學們,應該一眼就認的出這是什麼東西.沒錯,是M14步槍20發彈匣.而且按照賣家所說, 是台灣用美製機具生產,再出口回娘家的.



仔細一看,問題來了.這批彈匣渾身上下都沒標記.彈匣底部也是空白一片.


三個彈匣焊點各自不同.



和彈匣卡筍配合的突出部位,製造方式也不同.



我的猜測是聯勤這幾十年來,並沒有完全依照原圖紙生產,而是做出改良.或許有些彈匣外包民間工廠也不一定,才會出現這些不同點.在此懇求對M14彈匣有研究的前輩先進,費神指點一番.就算結論是這批貨並非台製也無妨.至少免得我到處獻寶,而不知自曝其短.

至於為什麼照片光有彈匣,沒將槍端出來大團圓,說來不怕各位笑話.我買了彈匣,卻還沒有可以將它塞進去用的槍.M14半自動版本M1A,新品價格是美元四位數起跳,全自動更是五位數.至今還沒勇氣入手.有了彈匣,是否會促進敗家的慾望,就看以後囉.

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

THE GUN: 讀後感之一

沒時間一口氣看完,只好邊看邊寫感想。

作者花了不少篇幅講解自動武器發展史。從Gatling和Maxim成功開發出實用機槍設計開始,經過幾種不算成功的高威力全自動步槍,到中威力子彈以及StG-44的出現,才到AK-47出場的時機。這部份我在其他書籍上看過,所以大幅跳過。

AK-47的誕生,並非Kalashnikov個人的遠見,而是前蘇聯當局意識到突擊步槍在未來戰場的重要性,以史達林名義舉辦設計競賽促成的。當時Kalashnikov在前蘇聯兵工界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小人物,還沒有大量生產的作品。他帶領的小團隊送交的初步設計,雖然進入複賽,但是並非十分特殊。由主辦單位任職的一位好友提供意見,針對十八處缺失修正,違規重新設計之後,才做出接近世人熟悉的AK-47原型。

Kalashnikov的設計AK-46勝出後,成熟度還不足以直接大量生產。正式研發工作其實是由Izhmash兵工廠的龐大團隊完成。但是在那個時代背景,Kalashnikov身為基層軍人,為了保家衛國努力自修,投入武器設計,是絕佳的宣傳樣版。他個人和黨國機器的配合度也很高,自然是名利雙收。但是他在AK槍族後續發展所扮演的角色,似乎沒有世人想像的重要。

幾十年後,俄國媒體曾爆料Kalashnikov抄襲其他競賽者的設計,特別是Bulkin。在這一堆圖片當中,可看出Bulkin設計的AB-46,內部構造比AK-46還像"AK"。

這一點在重視智慧財產權的西方國家,當然是犯了大諱。不過在前蘇聯的體制,並不稀罕。Kalashnikov本人也從不認為引用他人優秀設計,有什麼不妥。該項突擊步槍競賽的主辦單位,甚至鼓勵各組團隊互相借鏡。以至於進入最後一輪的幾個設計,相似度並不低。這種匯集眾人智慧的方式,可說是充滿共產主義特色。

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

THE GUN - AK-47歷史沿革

華人槍界傳奇人物半瓶醋兄的大力推薦之下, 我也買了這本由普立茲獎得主C. J. Chivers所寫的THE GUN.雖然十月十八日才正式上市,但是amazon.com提早出貨,今天就收到了.

開卷拜讀前,先找個適當的背景拍照.



順便一提.有圖有真相,本書封面上,證明世界上有拋殼口在左邊的左撇子版AK-47. :)



作者前言就表示這不是一本槍書, 也就是說寫的並不是AK-47的詳細研發過程,生產地點數量,以及其他技術性資料.本書的內容,其實是以AK-47為主角,帶出一系列冷戰和各地區衝突的故事.硬要歸類的話,可說是一本現代戰爭歷史.

才剛開始看,還沒有什麼讀後心得可言.不過光是看前言,就發現作者兩個值得思考的觀點:

1. AK-47並非卡拉什尼科夫的個人發明,而是前蘇聯體制下的集體創作.這一點希望再看下去會有所說明.

2. AK-47的成功,並非全是技術優勢造成的.前蘇聯當年若是選了另外一把步槍,大量生產自用加上軍援各盟國以及友好組織的話,那把步槍同樣會成為世界槍王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