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星期逛公立圖書館,無意間發現這本書:
我目前雖然不是格拉克手槍使用者,但是對這家公司的發跡,還是有興趣了解.當下借回家當課外讀物,在此做個讀書報告.
Gaston Glock 發跡前的正職,是奧地利一家汽車散熱器工廠的主管.他創辦的 GLOCK 公司只是副業,用一台俄羅斯制二手沖壓機,製造小金屬零件.有訂單時,Gaston 上班前將機器設定好,開機後由幾個工人顧著,做到足夠數量就關掉.他老婆則負責記帳.
Glock 生產的軍刀和刺刀,拿到軍方訂單,因此有機會在國防部走動.某次拜訪客戶時,Glock 聽到兩名軍官討論奧地利陸軍採購新手槍不太順利.他主動詢問如何競標,兩軍官的第一反應是捧腹大笑.不過 Glock 並沒因此氣餒.他運用人脈,找上國防部長,居然讓他爭取到競標機會.
當時 Glock 手中別說沒成熟產品或樣品,連任何型式的槍枝都沒做過.得到競標機會,甚至日後出線,並不是什麼千里馬碰上伯樂的浪漫故事,而是政治角力無心插柳的幸運者.Steyr 雖是奧地利歷史悠久的槍廠,又是國營企業,但是開發不出讓奧地利陸軍滿意的手槍.眼看公開招標,訂單可能花落別家,Steyr 大肆炒作國防自主,國槍國造的口號.奧地利國防部雖不看好 Steyr ,但也不敢貿然採用外國產品,引起政治風暴.此時冒出個 Glock,正好給國防部多了一項選擇.
GLOCK 17 的研發過程,外界已有許多記載.此書的敘述基本上相同,但是強調了奧地利軍方積極培植的態度.陸軍派出兩名具有豐富經驗的軍官,協助 Gaston 了解需求,制定規格,並審核各項設計細節.這把槍與其說是 GLOCK 公司為奧地利陸軍量身訂做,不如說是陸軍抓著 Glock 的手,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手槍.正式展開競標後,GLOCK 17 打敗所有對手,不令人意外.
說起 Glock 的手,書中提到他在家裡蓋了一個小靶場,每晚親自試射樣槍,但一律只用左手持槍.這並非試驗什麼強手弱手操作,而是因為他是右撇子,萬一樣槍膛炸傷到左手,還可用右手畫設計圖.
Glock 在這過程扮演的角色,不是外界想像,用高度智慧決定一切的總工程師,而是擔任計劃管理.他的自知之明,充分尊重使用者以及槍械設計專家的意見,正是 GLOCK 17 成功的祕訣.技術方面,他個人的貢獻,主要是工程塑膠的務實經驗,以及在設計各階段重視可製造性的眼光.所有金屬零件均可用CNC製造這一點,日後成為 GLOCK 獲利率遠高於同行的關鍵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